主办: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

承办:泸州市融媒体中心

执行:泸州新闻网

[记者调查]“学困生”到底“困”在哪里 “转化”不能仅靠一己之力

  • 来源:川江都市报
  • 发布时间:2023-10-19 09:39:55

“我辛苦挤出时间,每天晚上陪学习,尽可能帮他整理错题、复习和预习,结果成绩更差了。”一位家长在讲述孩子遇到学习困难的问题时,言语中透露出了“绝望”,她说,还不如把孩子送托管,自己省心,亲子关系也更和谐。

“学困生”究竟被“困”在哪里?是他们自身原因,还是来自外部的干扰?学习不好,是不是说明一切都不能被改变了?记者了解到,在泸州各学校中,各科班级教师、班主任都在积极帮助“学困生”完成向好的转化,医院也开设了“学习困难”门诊,多方合力,开展“学困生”帮扶。听听他们的意见,或许能帮助自家孩子更好地成长。

上课书都不翻的学生 眼神中有了“光”

除开考试成绩这一个指征,老师是如何判断学生遭遇了“学困”?合江望龙中学担任班主任的老师杨菊举了一个例子:班里学生周海(化名),上课时眼神游离、心不在焉,完全坐不住,近半堂课下来居然书都不翻一下,老师给他一个警醒的眼神,他却把目光转向另一边,毫不在意。这样的学生,有典型的“学困”特点,如此状态下的听讲是无效的。

“了解一个学生,不能只看成绩。”杨菊说,通过向同学了解和家访,她发现周海的父亲常年患病,母亲在外打工,周海和姐姐、外公一起生活,姐姐读高一,学习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为周海个子高、身体壮,被班里同学喊“老大”,这个孩子表现出很得意的神情,几次主动找他谈话却发现,他心里非常抗拒说教、自尊心极强。

自尊心是一个孩子找到自信的突破口。杨菊说,她发现周海有很强的号召力,于是安排他负责收取寄宿学生的生活费,没想到安排“工作”才两个小时,生活费就全部收齐了。周海的优点是心思很细,完成任务效率很高,于是班级里的一些大小事都安排他干,时间一长,周海上课时态度明显变了,眼神中有了“光”。一次周记,周海在本子上写着一句话:“杨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从来没有人如此信任过我。”

杨菊说,有时对学习差的学生,不能只在成绩高低上找原因,这样效果反而不好,一部分孩子需要的是一种“被尊重的自信”,用小事告诉他们:其实你能行。

“对症下药” “学困生”大部分都可以转化

“我遇到过的班级,一个班的‘学困生’占20%,而且每个‘学困生’可能存在不同的具体成因和内在心理因素。”泸南中学教师李春从事教育事业17年,她始终坚信,对于每个“学困生”,只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以及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个体化的方法,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从不学习到主动学习,“学困生”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可以转化的。

李春说,自己班上有个学生,除了物理,其他科目都不好,物理可以考90多分,但数学上次考试只考了6分,数学课上经常摆烂放空,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只做选择填空题。当老师询问他原因时,他说数学的大题太多不想做,觉得学习数学很累,对数学不感兴趣。

对于该学生,李春调整对他的要求,让该学生以后的数学作业和考试就只做两道大题,先让学生对数学建立兴趣,消除他学习的畏难情绪,转变他对于学习的态度。她相信,该学生只要对其他科目产生兴趣,就一定能有所提升。

“除了学习态度等内因,我也遇到过许多因为家庭等外因造成学生有心理问题,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李春说,曾有一个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得了抑郁症,休学了一学期,耽误了很多课程。复学后,家长对成绩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导致孩子学习困难。这种情况需要更多的关爱,在学生回到学校后,老师们只敢小心翼翼地关注他,怕给他造成压力。

李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对于该学生,又需要把他当普通学生一样来要求,不特殊化、不给予过多的关怀,让他更好融入班级的管理中。这样的做法,反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该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较好,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

“在帮助班上的‘学困生’时,我一般会根据‘学困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支持,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要求,适应‘学困生’的学习风格和节奏。”李春说,“学困生”转化的最大困难不在于学生的智力,而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她遇到的许多“学困生”对自己要求不高,甚至单纯就为应付老师、家长,学习并没有变成他们内在的需要。这时,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一点。

因材施教 给“学困生”更多的时间

“‘学困生’对学习很容易丧失信心,他们的心理是很脆弱的,需要更多的鼓励,老师和家长都不应该放弃他们,要给予他们信心,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对于“学困生”,泸南中学教师刘胤芳认为,应该降低门槛,宽以待教,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拥有信心,而不是把他们圈定在“学困生”的范畴。

“没有学生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差,有的学生刚遇到学习困难时,若教育方式不当,遇到老师和家长对他责骂,他们就会自尊心受到伤害,丧失信心,情绪低落,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对学习感到反感。”刘胤芳说,她遇到过有学生对学习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经过和家长、学生的沟通发现,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觉得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管束太严格,要求比较高,很有压力,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感到抵触。“对于每一个学生要因材施教,家长和老师适当的学会放手,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困生’一般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往往感到自卑,产生孤独感,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不好意思主动去请教老师,造成一种内耗的恶性循环。”刘胤芳说,在每次布置作业时,她都会让“学困生”做常规作业,让他们能轻松完成,还会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样的做法,让大部分的“学困生”因为压力减轻,得到了更多认可,学习成绩反而稳中有升,学习的兴趣也逐渐被激发出来。为了帮助这些学生,老师们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不放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不可能人人是学霸 但必须有学习能力

在泸州七中教师尹亚平看来,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学霸”,学生如果只知道学习,没有其他特长的话,他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人要活得多姿多彩,各方面都要有所涉及,不仅是学习,还要具备“好学”的思想和“会学”的能力。

尹亚平说,班上有一个“学困生”,以前经常和妈妈吵架,晚上熬夜玩手机,后来老师发现他体育还不错,就让他当了体育班长。为了在班上起到好的带头作用,不在同学们面前丢脸,他努力把自己的成绩稳在了班上的中等水平。

“相对于成绩,我更怕‘学困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能力,因为走上社会后,他们可能也会失去探索世界、社交等多方面的能力,很难在社会上生存。”尹亚平说,帮助“学困生”,不仅是为了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建立自信,让他们拥有学习的能力,对学习产生内在的动力。

尹亚平说,如果“学困生”是因为沉迷于手机游戏等学习以外的事,那这种学生是最难帮扶的。因为很难扭转一个人的思想,这类“学困生”会产生厌学、自我封闭的情况,只有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慢慢融入班级生活中,才能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这样的方法很有效。

“学生们待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多,他们可以随时交流学习中的问题,有时老师讲了100遍,他都理解不了,但同学来阐述这个知识点,他可能瞬间就懂了。”尹亚平说,自己班上52个学生自行构建4人小组,按照sabc来分,其中s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s和a结为1对师徒,b和c结为1对师徒,师徒既是互相帮助学习的小组,也是互相追赶的一个目标,“分组还要按照同质异组、异质同组,也就是说,在分小组的时候还要考虑学生各自擅长的领域,如果有共同擅长领域的就不分在一组,这样学生们在小组内都能发挥自己的所长,也能激发各自向上的动力。”

身心都需要治疗 已有数百名学生因为“学困”就诊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学习不好居然也是一种病。在泸州市中医医院9楼,专门开设了“学习困难”门诊,从去年开诊至今,已经接待了数百位学生。

孩子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到“学习困难”门诊就诊?这个病到底能不能治好?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学习困难”主要病症表现是什么?该门诊主任医生余宁生说,学习困难的孩子在身体上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注意力时间短、自我行为控制力差、夜间睡眠不好、打鼾或张口呼吸,课堂上出现发作性睡眠、不安腿综合症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精力,无法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还有就是虽然听完了课,但无法把听到的知识在脑中转化,并付诸于应用中。

余宁生说,一般来说,通过眼睛、耳朵获取的信息,会储存到脑颞叶内的一个部位——海马回,以便形成临时记忆,通过睡眠的过程进行加工后形成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再加以应用变成长期记忆。如果孩子在信息接收、脑神经通路上出现了问题,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很多孩子喜欢看手机等电子产品,这些都属于被动注意的范围,如何让孩子后天形成主动注意,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中医学研究中显示,特禀质的孩子会经常出现打喷嚏、流清涕的病症,是因为耳鼻喉出现腺体肿大造成的,长期下来的结果,就是造成孩子夜间缺氧、注意力缺陷、焦虑甚至抑郁,也会导致自主学习的能力变差。

在目前到院就诊的孩子中,小学生的比例更高,初中生就诊人数其次,年龄从8岁起到20多岁不等,都出现了“学困”的问题。在专业治疗中,医生会根据个体检查、测试等方式发现问题,并采取经颅磁场治疗仪、艾灸、穴位贴敷、中西药结合、心理疏导等方式进行对症治疗,治疗周期一般3个月为一个疗程,只要对症治疗,家长积极配合,就会有效帮助孩子摆脱“学困”病症的困扰。

“除了身体方面,还需要明白的是,学困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余宁生说,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学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方面也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成长空间,让孩子能将大目标转化为小目标,并从小目标达成中去找到兴趣点和成就感,把学和习分开,先在学上找到原因,才能有效地作息、练习,帮助他们真正走出困境。

记者 杨理 杜公英 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