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学困生:不想被贴标签 讨厌被人拿来作比较
- 来源:川江都市报
- 发布时间:2023-10-19 09:39:55
学习差、能力差、不自觉、管不好自己……一个班级里有50多个学生,却总有几个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学习方面总是“落后”。自己努力了,听爸爸妈妈、老师的话了,也用心去改变,却总是脱不了成绩不尽如人意带来的阴霾。作为“学困生”,他们也知道其中的含义,却固执地认为:“我可以自嘲,但不喜欢别人这样定义自己”。
在泸州各学校中,有这么一部分“学困生”,他们身陷成绩差、学习差的“旋涡”中难以自拔。近日,记者走进他们的世界,有人说,自己为了摆脱这顶“帽子”还在路上奔跑,不想消极;有人说,自己早已放弃,但并不想就此定格人生的意义……他们的心声,希望更多人聆听。
“低分”伴随整个学期 他们知道“有问题”
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早读、课堂、作业、听写各方面规范已经形成得差不多了,基本都能完成作业。但老师在课堂上抽问时,就读泸州市泸南中学初三的王宇成(化名)还是只能低头回答“不会”,旁边同学在安静中投来注目的眼神,他说自己有点心虚,感觉自己“很笨”。
刚从小学毕业升入初一时,王宇成的第一次数学成绩只考了20分,全班倒数。当时,他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了一大截,感觉就像没有“基础”一样,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错那么多题。后来多次测试中,他的数学成绩依然是低分。他开始“厌恶”上数学课,觉得自己听不进去、听不懂,进而变成了不想听。
“我知道自己不对,但我没有办法。”王宇成在班级里个子不算高,甚至有些瘦弱。当询问是不是有别的原因导致他学不进去时,王宇成说,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发现听不懂后变得很消极,然后自己试着找书来看、找题来做,试了一些办法,还是理解不了很多题的做法,于是进入了恶性循环,就不想再学了。就是这样的心态,让他整个学期的数学小测都没有及格过,老师、家长急得不行。
“学困生”,有人提过这样的词,但王宇成不想承认自己是这样,至少自己只是单科不好,希望其他科目能补回来。和他一样遭遇“数学噩梦”的,还有另外一个班的陈玉(化名),她的测试成绩长期维持在40分,按照家长的话来说:有些题,猜都能猜对,怎么可能分低成这样?陈玉说,她没告诉过家长,也没告诉过老师,她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就是不喜欢数学这门科目,她更喜欢语文。从小学阶段开始,她就喜欢看各种各样的杂书,什么言情小说、侦探小说、世界名著等,每天回家后,她做完擅长科目的习题后,就开始看这些书。她不认为自己的“乐趣”会带来问题,但承认自己管不住自己。
不想被贴“学困”标签 最讨厌被人拿来作比较
“班里有学习成绩不好的,但其他同学没有嘲笑他。我也不会,因为我的成绩也不好。”初三学生黄炳渝(化名)最骄傲的是自己是政治科代表,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很喜欢政治和历史等知识,平时最喜欢看新闻,所以政治、历史成绩一直不错,但他的英语成绩却只有30分。此外,主科成绩和体育成绩也不理想。
什么原因造成学习总体情况不太好?黄炳渝说自己也不知道,每天回家,母亲都会陪在自己身旁,帮助自己学习,但成绩就是提不上去。关于学习差的问题,他心里一直有根刺,那就是自己经常被家里的亲戚们拿来作比较。
黄炳渝说,亲戚家有9个和他一辈的孩子,几乎每个人的学习都很好,有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也有单科成绩在年级数一数二的。每次家庭聚会,亲戚就会单独把他叫到身边,拿他和自家孩子作比较,说他“这里不行、那里不对”,甚至说“再这么下去,你这辈子就完了”,这些言语让他非常厌恶,甚至产生了讨厌学习、讨厌这些亲戚的想法。“他们学习好是他们的事,我学习不好是我的事,关别人什么事”。这样的情绪对他的学习也造成了一些影响,让他产生了为难情绪,成绩差的时候往往不愿意去面对。
“我第一次听说‘学困生’这个词,原来就是差生。虽然我女儿不是,但她的同桌是。”学生家长王远芳说,女儿班上有位学生上课时经常坐不住,还会突然站起来或是跳起来,而且经常和同学发生不愉快的事,比如撕书本、搞恶作剧等。对于这样的学生,她曾告诉女儿要尽可能去帮助他,但后来发现女儿上课也被这个同学影响了,于是她开始担心。虽然感觉“贴标签”不太好,但还是偷偷告诉女儿最好与其“保持距离”。
在走访中,记者与多位“学困生”一对一交谈,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基本都知道自己学习的问题出在哪里,却没有适合的方法去纠正和改变。他们说,自己还在努力地前行,在这个过程中,不喜欢被别人扣上“差生”“学困生”等帽子,受不了别人讽刺挖苦,也不喜欢让家长和老师失望。
“学困生”也能逆袭 重要的是如何看清自己
“班上最调皮的娃娃,上学期语文成绩排到了前10名,简直不可思议”“我没有看不起差生,觉得他只要努力就能变好”“老师说过,差生在某些方面比别人更优秀,只是还没被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老师,当谈到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是不是代表着很难改变,回答的声音几乎是一致的:改变的可能性很大,如何改变才是重点。那么,有没有“学困生”,一直努力却改变不了的呢?真有。
今年26岁的胡伟在泸州从事广告行业,自主创业,算是个体经营“小老板”。他说,自己当初读书时就是“学渣”,初中成绩科科不及格,最低时10分都考过。朋友也曾问自己,如果还能回学校重新学,会不会学得好?他回答:可能性为零。虽然早已迈出学校大门,但他始终认为自己不擅长各科目的学习。初中进入职高学习,他选择的是计算机专业。后来,他熟练计算机软件后开始设计平面图,他不认为自己走了“弯路”。
胡伟说,在读初中时自己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没有能力管他的学习,加上自己属于好动、贪玩的典型,住校时曾多次逃学翻墙外出去网吧打游戏。其中有一次他记得很清楚,他和同学半夜12点后翻墙出校门,结果被街上夜巡的民警发现,用警车“押送”回了学校,后来也被老师严厉地教育批评了。此后,他也试着听老师的话努力学习,但效果并不好,初中毕业依然没有考上高中。
“多年后进入社会才发现,我学习能力不好,并不代表我所有能力都不好。”胡伟说,工作后他发现自己很擅长和人打交道,做事速度很快,工资比其他人略高一些,几年时间下来,自己已经有房有车,感觉生活很充实也很幸福。想当初,自己对未来也充满了“敌意”,担心自己一事无成,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他认为“学困生”并不是人生的终点,每个人都应该去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并为了心里的目标去努力,就会获得收获。
学习不是“随大流” 应付养成兴趣很重要
“中学时,觉得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进入大学和社会后,考验的是我们的综合能力。”27岁的罗玉是一家电商公司的员工,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代,她记得自己过得很辛苦,她不是调皮的学生,也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始终不太好,因此她一直感到很自卑。
罗玉说,在学习上自己没少花功夫,做过很多错题集、认真记下老师说的重点,但成绩还是提不上去。现在想一想,自己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随大流”,对学习更多地是应付,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一直被牵着鼻子走。
“我的数学和语文一直不错,但英语和理科不行,在高二分科时便选择了文科。”罗玉说,她依然记得分科后,因为英语成绩不好,很排斥英语课堂和早自习,经常打瞌睡、走神,也不太愿意花时间学习英语,导致她对其他科目也有一些厌学。
“中学的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好不好,学习就是唯一的任务。老师和同学们很少关注我们的其他方面,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成绩上,一旦表现不好,就很容易心态失衡。”罗玉说,上大学后,她发现不一样了,精彩的活动在课外,自己可以去体验的东西也有很多。
罗玉上大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大一时就加入了学院的宣传部,而后又学习了摄影。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让罗玉找到了学习新东西的快乐,建立了自信,学习起来也更轻松了。大四时,罗玉转行进入电商公司实习,毕业后进入电商行业,做起了自己喜欢的工作。罗玉觉得,工作后,沟通能力、探索能力、协调能力等都决定了人生的走向。
多数“学困生”困惑的是,如何做才能让自己快速地改变?是习惯问题,还是学习态度问题?是自己没有认真,还是已经认真了但确实记不住?他们中,绝大部分人还在路上奔跑着,寻找着方法和目标。
记者 杨理 杜公英 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