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

承办:泸州市融媒体中心

执行:泸州新闻网

“免费一日游”换回2万多元的保健品!“坑老”保健品,为何让老人频中招?

  • 来源:川江都市报
  • 发布时间:2024-05-16 11:53:09

“上周,家里老人买了6000多元的辅酶Q10,肯定又遭忽悠了。”近日,市民李女士打进川江都市报社新闻热线3190929反映,最近几年,为了阻止老人乱买保健品,她和家人用尽了各种办法,但依然防不胜防。

记者调查发现,在泸州主城区70岁以上老人里,有长期购买保健品习惯的占比超过20%。不少保健品销售公司打“亲情牌”,通过隐蔽的营销方式忽悠老人购买产品,而当子女发现问题投诉时,往往因为缺少证据,监管部门只能按照消费纠纷来调解处理。

现象

老年人屡屡中招

“免费一日游”换回2万元保健品

李女士说,家里老人有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人常见疾病,一直很重视健康,保健品成了他们家的“常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被保健品“洗脑”的老年人中,甚至还有“专业人士”。

市民王女士的母亲今年75岁,是一名社区医院的退休医生,2021年至今,已陆续购买了5万多元的保健品,“母亲买的保健品五花八门,有氢水杯、床垫、艾灸、羊奶片、头套、洗脚盆等,堆满了整整一个大衣柜”。

“前些年,母亲加入了一个健康养生微信群,每天都要看一两个小时的直播,久而久之就被‘洗脑’了。”王女士说,每隔一段时间,母亲就会买一堆东西回来,无论家人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想不通的是,她自己过去都是医生,居然还要上当”。

“前不久,母亲跟一群老年人免费到自贡一日游,说是一个关爱老年人的公益活动,结果买回来2万多元的保健品。”提到家里老人买保健品的经历,市民罗先生十分生气,母亲还认为自己占了大便宜。

揭秘

以“免费领取”为诱饵

推销员擅长打“亲情牌”

●老人为何容易被保健品推销员忽悠呢?

一是因“贪小便宜”而掉入别人设下的陷阱。

二是老年人渴望被关怀、惧怕孤独,但很多老人的子女没有时间陪伴他们,让一些营销人员钻了空子,通过打“亲情牌”引诱他们购买。

市民何女士说,她母亲成为保健品“VIP会员”之路,就是从免费领取10枚鸡蛋和一把挂面开始的。

“2022年,我母亲接到一个通知,称可以免费领取鸡蛋和挂面,然后她就加入了一个‘养生群’,之后参加健康讲座,一步步地就陷进去了……”何女士一脸无奈地说,在此之前,她母亲并不相信保健品,自从入群后,态度发生了大转变,不仅每年花数万元购买各种保健品,每天还定时观看直播讲座,发展成了VIP会员。

何女士说,母亲性格比较强势,不喜欢子女干涉自己的事。保健品推销员频繁看她,时不时送一些便宜的鸡蛋、水果、牛奶。母亲的腰椎不好,他们甚至会主动为母亲做按摩,既感动了老人,又推销了保健品。

记者了解到,“亲情牌”是一些保健品推销员惯用的手段,他们往往趁子女上班的时间上门看望老人,帮老人做家务、陪聊,甚至会主动认“干爹”“干妈”,对于年龄更大的老人,直接喊“爷爷”“奶奶”。

成功打出“亲情牌”后,推销员就会通过福利发放、免费诊疗、免费旅游等方式,对老人进行“洗脑”。

记者发现,在子女与保健品推销员之间,保健品推销员往往更容易取得老年人的信任。

李女士说,这些年里,为了让母亲彻底认清“保健品”的真相,她带母亲找过医生、上网查阅资料给母亲看、安排亲友轮番劝说,在种种手段都用了之后,结果还是收效甚微。

李女士曾用母亲的微信加入了一个“养生群”,群里会发一些视频,她点开视频看到,一名中年“眼镜男”在台上慷慨激昂地介绍产品,台下一群老人狂热地大声呼应。此外,她曾试图参加现场的保健品养生讲座,但严禁年轻人入内,理由是“讲座只对老年人开放”,“这些人十分警惕,有的还需要出示身份证,60岁以下的禁止参加。”

2022年5月,龙马潭区某艾灸馆里,50多位老人体验艾灸仪器和观看健康讲座视频,视频里大肆宣传艾灸仪器的治疗作用。接到市民举报后,龙马潭区市场监管局经过调查,认定该艾灸馆存在虚假宣传行为,责令该店立即停止其违法行为并处罚款6万元。

“我母亲之前就是这家艾灸馆的粉丝,平时有病不去正规医院治疗,而是跑去做艾灸,结果钱没少花,病也没治好。”市民张先生说,直到该艾灸馆受到处罚后,70多岁的母亲才幡然醒悟,发现自己被骗了。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老人购买保健品后,即使发现被坑,也不敢让子女知道,还有些老人好面子,宁可自己心疼难过,也不愿意去维权,很多时候都是不了了之。

记者 陈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