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

承办:泸州市融媒体中心

执行:泸州新闻网

[记者调查]人到晚年,你愿意和子女一起住吗?

  • 来源:川江都市报
  • 发布时间:2024-06-27 16:28:53

到了晚年,你是选择和子女同住,还是选择独自生活?有人选择和子女住在一起,他们认为一家人热热闹闹,能够共享天伦之乐;也有人不愿意和子女同住,他们认为生活习惯不同,会有很多不方便。

近段时间,记者在泸州4个社区进行了线上调查和线下走访,近100位老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其中约52%的老人选择“愿意和子女同住”,约48%的老人选择“不愿意与子女同住”。从统计结果看,这一选项的比例并没有拉开差距。

老人们是否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最理想的距离又是什么?他们这样说......

愿意

关键词:热闹 陪伴 相互照顾

62岁孙秀英如今和儿子、儿媳妇及年幼的孙子住在一起。在她看来,一家人可以在生活上相互照顾,是很和谐的相处方式。

“三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最重要的是相互体谅和包容。”谈到相处之道,孙秀英有着自己的经验。白天,她负责带着孙子到公园、广场转转,儿子和儿媳可以安心上班。晚上,一家人分工合作,一起做饭、做家务,共享天伦之乐。孙秀英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自己的身体没什么大毛病,但儿子仍然坚持定期带她去医院做检查。“这就是住在一起的好处,身体不舒服,儿子儿媳都能马上发现,也能督促我吃药和检查。”

“养儿防老,这是古训,所以我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几年前,71岁的宋大爷的老伴去世了,在儿子的坚持下,他搬进了儿子家。为防止在生活方面出现冲突,宋大爷和儿子儿媳商量了一些“家庭友好协议”,如:宋大爷不参与儿子儿媳间的“纠纷”。遇到重大决定,儿子儿媳可以向宋大爷征求意见和建议;在生活作息上互相理解,但家人们都尽量规律作息;宋大爷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帮着做家务、带孩子。

宋大爷告诉记者,平时一家人偶尔有些小摩擦,但总体相处不错。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老人们选择和子女同住,有的是因为条件有限,子女还没有买房,只能住在一起;不少老人则是认为一家人住在一起热热闹闹,主打一个陪伴和相互照顾。不少老人认为,两代人、三代人同住,不可能事事如自己所愿,多数时候面对的都是非原则性的小事,只要相互理解、体谅,就能轻松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有爱和尊重,一家老小都会感到幸福。”孙秀英说。

不愿意

关键词:矛盾 添麻烦 生活习惯

60岁的吴新华与老伴居住在江阳区华阳街道龙腾社区,两位老人每天一早就在小区附近散步,顺便买点菜。有时候吴新华会和朋友一起喝茶、下棋,老伴则在小区里和邻居们聊聊家常,生活简单平淡。

吴新华告诉记者,子女们都很孝顺,也总是提到让两位老人搬来一起住,但他们担心给子女添麻烦,就婉拒了。“我们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作息都不一样,住在一起几天还好,时间久了就容易闹矛盾。”吴新华的儿子和女儿都已成家,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他认为,子女们本来工作压力就大,现在还带娃,老人们就不要去添麻烦了。逢年过节,儿子和女儿会带着孩子到家里来小聚,认为这样的相处方式就很不错。

“住在过一起两年多,不习惯。”说到曾经和女儿一家住在一起,65岁的李孃孃直摇头。5年前,李孃孃的女儿担心她独居没有人照顾,就让李孃孃搬来一起住。当时李孃孃认为,反正自己也没什么事,还能帮助带带小孙女,就搬到了女儿家。刚开始,和女儿女婿相处得还算融洽,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代人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上的不同,让矛盾逐渐多了起来。

就拿作息为例,李孃孃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开始洗漱,而此时女儿女婿还没有醒;晚上9点多李孃孃就要上床休息,女儿女婿往往熬夜到晚上12点左右。不同的作息习惯,让双方都受到影响,但是碍于面子都没有说破。同时,李孃孃还要照顾年幼的孙女,在教育孩子上,她和女儿的理念又有不同,她觉得长期下去,矛盾只会越来越深。在孙女上幼儿园后,李孃孃主动向女儿提出要搬回自己家住。如今,李孃孃参加了社区的合唱团,时不时还和合唱团的姐妹们一起去旅游,觉得轻松了许多。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老人们不愿意和子女同住,更多的是担心生活习惯不同,也担心给子女们添麻烦。子女们则担心独居老人高龄后吃饭成麻烦或突然发生疾病。但一些老人认为,现在泸州很多社区都有老年食堂,社区医院也正在慢慢普及,实在不行还可以请保姆来照顾。“是否要和子女同住,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如果没处理好,那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李孃孃说。

如今,老年人养老方式有很多,不少老人的退休金已足够自己生活,老两口退休后一起晨练、买菜,和朋友们聊天、游玩,晚年生活有滋有味。有的老人日渐衰老,但是也不愿意麻烦子女,而是聘请保姆来照顾自己。

那么,如果老人和子女不住在一起,最佳的距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子女和父母的最佳距离,我认为应该是‘一碗汤的距离’。”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李莉,和自己的父母都住在江阳区大山坪街道,两家人所在的小区只有步行10分钟的距离。有时候,李莉和丈夫来不及做饭,就会给父母打电话说要去家里“蹭饭”。父母想外孙和外孙女了,李莉也会请父母到自己家里来吃饭。

“一家人聚餐后,各回各家,既保持着亲情联系,又不会因为住在一起久了闹矛盾。”李莉认为,在生活中,子女和父母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可以经常去看望他们,给他们送上“一碗汤”的温暖;在心理上,也应保持“一碗汤的距离”,不会因为太热而“烫伤”他们,也不会因“太凉”而冷落他们。

心理治疗师

老人和子女相处,应建立清晰而健康的边界

传统观念中,子女应该与老人同住,为老人养老,让老人不孤单;老人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子女的日常生活负担。但如今,不少老人宁愿独居也不愿意和子女同住,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

对此,泸州市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王萍分析认为:

观念不同。很多子女很早便离家求学或工作,与父母相处时间逐渐减少,生活轨迹和交际有很大差异。子女长大成人后,接触的是不同“圈子”的人。老年人更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用自己觉得好的方式去对待子女或孙子孙女,新旧观念难以相融,彼此难以说服对方。

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同,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子女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习惯睡懒觉、熬夜,老年人则习惯早睡早起。子女喜欢吃烧烤、快餐、外卖等快速又刺激的食物,老年人吃得少,喜欢自己在家做健康、实惠、清淡的食物。“民以食为天”,在饮食上吃不到一起,故容易激发矛盾。

生活方式不同。不少年轻人喜欢时尚品牌的东西,追逐潮流范,过时的就要丢掉。老年人更喜欢实用又便宜的,而且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

老人有孤独感。由于子女婚后的家庭成员多了配偶,当彼此了解不多时,同住老人会感觉自己像是家里的外人,虽然每天忙里忙外,但不一定被子女认同。同时,老人离开原有的生活圈子到陌生环境会感到孤独,自我价值感降低。

老人爱唠叨。子女平时在生活和工作上心力交瘁,回到家更喜欢安静、放松,而父母的唠叨会使他们紧张的神经又暴躁起来。

那么,老人和子女最好的距离和相处模式是什么?

王萍认为,关于是否同住,主要取决于家庭的实际情况,不能强求一致。决定怎样度过晚年生活的是父母本人,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选择。

“相处虽有技巧,但爱是基础”,最好的家庭模式应该是:尊重接纳,边界清晰,爱人爱己,利人利己,自我负责。父母对子女有期待,子女对父母同样有期待,但都不需要为满足他人的期待和要求而生活,接受真实的父母与子女才是真正的尊重。

建立清晰而健康的边界是成年子女和父母的相处之道。在亲子关系中学会自我认可,不期待对方的评价和认可;当三观不同时,多关心生活,少交流思想。子女和老人都应该分开考虑自己的事和对方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

记者 曾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