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父母和子女间 为啥总爱报喜不报忧?
- 来源:川江都市报
- 发布时间:2025-07-24 09:26:32
闻扬 绘
你会向父母报喜不报忧吗?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父母也渐渐对你只说自己过得很好,而刻意隐瞒一些不好的事情?父母和子女之间,难道真的无法做到好事、坏事都坦诚地告诉对方吗?记者就此展开调查,并咨询了泸州的心理学专家。
报喜不报忧 其实父母和子女都很困扰
“这件事情困扰了我很久。”7月中旬,在外地工作的马燕请年休假回到泸州看望父母。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节点回来,是她发现最近在和父母通电话时,虽然他们嘴上说着一切都好,但总感觉两位老人有什么事情瞒着自己。
马燕的“突然袭击”回家,让父亲有点意外。再三追问下才得知,原来母亲今年左脚走路不利索,膝盖一直疼痛。一开始,两位老人只是去医院简单开了一些止疼药,直到6月底,马燕母亲每天晚上疼得睡不着觉,才决定去医院彻底检查一下。检查结果显示,她有严重的关节炎,关节软骨出现了部分磨损,可能需要做手术。在马燕打电话回来问候时,怕女儿担心,二老决定隐瞒这件事情。
“这种事情为什么不告诉我?”马燕知道后很生气,也很心疼母亲。对此,父亲这样说:“我能照顾好你妈妈,告诉你还影响你工作。”
最终,马燕陪着父母在几家医院都问诊后,决定采取保守治疗。这件事虽然暂告一段落,但马燕心里始终觉得不好受。
“对子女报喜不报忧,是因为我们当父母的怕影响了孩子。”72岁的秦大爷告诉记者,他的一些老年朋友,很多时候也会选择对子女隐瞒自己得病或者受伤的情况。
他认为,在有伤病的情况下,老伴或者近邻、朋友能帮忙会更有效果,子女在外地的往往无法分担,也不需要去影响子女,等有合适的机会再沟通就行。
和父母一样,子女有时候也会选择报喜不报忧。
“唉,又加班了,太累。”上周末晚上11点左右,陈铭加班到深夜,出公司大门后他发了一条朋友圈,但没多久又选择了删除。“忘了分组,爸妈看到了会担心,还是删了算了。”
陈铭回忆起之前公司有个项目加班了半个月,那段时间母亲得知后,不断打电话叮嘱他多注意身体。父亲也悄悄跟他说,母亲那段时间经常失眠。面对这样的情况,陈铭也不敢再在朋友圈发自己的负面心情了,就怕父母看见后担心。就算加班再辛苦,也不会再让父母知道。
今年年初,张佳佳在单位面临岗位竞聘,在巨大的压力下,她也只和好朋友分享了心情。“父母并不了解我的具体工作情况,也无法给我实质性的帮助。万一竞聘失败了,还可能被他们批评,结果也只会让他们难受。”张佳佳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年轻人在面临困难和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时,多数都会向朋友倾诉。不向父母报忧的原因多数为“老人帮不上忙”“白白担心”“不想给他们添麻烦”等等。
心理学专家:双方都需要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对此,西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教授杨贵英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出现报喜不报忧的情况,是因为中国社会和家庭结构变化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呈现出的新情况。
杨贵英说,如今50后到70后的父母一辈,一般情况下都是多个兄弟姐妹,父母有事,大家可以轮流照顾,彼此往往住得不远,来往也频繁,基本上事无巨细都互相及时通报;而到了80后和90后这一代,大部分为独生子女,有些集全家甚至全家族之力到大城市或者国外打拼事业,离家远、压力大,客观上无法再像父母照顾他们的父母那样,密切贴身照顾自己的父母,而观念意识上、心理上又觉得应该在身边照顾父母,这就出现了矛盾。
两代人彼此间有着深厚的感情,都很爱对方,但又担心报忧影响到对方。比如老人摔伤或者有什么病痛不告诉子女,是害怕子女知道了担心,会影响其工作和生活;子女觉得父母有伤病自己却不知情,也怕被贴上“不孝”的标签。同时,子女在生活或工作中出现问题,同样怕告诉父母后父母接受不了,又会为自己无法帮助到子女而烦恼。
“要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其实已经提供了良好的家政、保姆等市场服务。但同时,父母子女双方更需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杨贵英认为,最重要的是,子女和父母要提升相互之间的信任,相信对方能处理好这些问题。
子女要相信父母,摒弃“父母脆弱论”,真正的孝道应剥离形式主义,聚焦“尊重”与“信任”,相信父母能够自己处理好一些事情,子女不要把父母想得那么脆弱,他们经历的人生毕竟更长久,“当你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时候,你也应该相信你的父母。”
父母需锻炼“心理韧性”,接受世事无常(如重疾),相信子女能平衡关切与生活。父母或许不能帮子女真正地解决问题,却能给予子女心灵上的能量。“孝的真谛不是事事包办,而是相信彼此皆有扛住风雨的力量,相信对方都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忧也好、喜也好,都可以作为沟通交流的平常话题。”
记者 曾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