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

承办:泸州市融媒体中心

执行:泸州新闻网

问政内容

泸州向东发展,靠近重庆,打造自主汽车品牌与产业集群的战略建议

  • 问政网友:用户21153
  • 问政对象: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 提问时间:2024-09-14 14:39:48

尊敬的泸州市发改委领导:

在全球产业链重组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的背景下,泸州市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重庆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泸州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通过向东靠近重庆,承接其产业外溢,并进一步打造泸州自主的汽车品牌,形成产业化、集群化发展的模式,逐步走向世界。

一、打造泸州自主汽车品牌的必要性

提升泸州产业竞争力与区域品牌效应
拥有自主品牌是一个城市产业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泸州不仅要作为重庆产业链的配套基地,还应以打造自主汽车品牌为核心,逐步提升自身在区域和全球产业中的话语权与竞争力。通过拥有自主品牌,泸州将不再仅仅是依赖外部产业的配套,而是能够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拓展产业附加值。

自主品牌助力产业链集群化发展
泸州如果能够通过打造自主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将极大推动本地的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品牌的创建不仅意味着汽车整车制造的开始,更代表了泸州有能力集聚并带动上游的零部件制造企业、下游的服务产业以及相关高科技企业(如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品牌化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将推动泸州构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

全球化趋势下的市场机遇与技术积累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对环保与低碳技术需求的增长,拥有自主品牌能够帮助泸州快速进入国际市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供应链和技术储备。泸州可以依托重庆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快速积累造车经验,通过自主品牌的市场化运作进入国际市场,逐步打响泸州的产业品牌。

二、泸州自主汽车品牌的战略规划

初期阶段:与重庆产业协作,逐步建立品牌雏形
在自主品牌建设的初期,泸州可以通过与重庆的车企合作,依托重庆的研发和制造资源,先打造小规模的品牌雏形。例如,可以推出一些低成本的城市电动车、微型电动车,满足区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需求。此阶段应专注于技术积累和市场探索,为后续规模化生产和品牌推广打下基础。

中期阶段:扩展产品线,形成独特的市场定位
在品牌初步建立后,泸州的自主汽车品牌应逐步扩展产品线,覆盖新能源汽车的多种细分市场,如电动轿车、SUV、物流车、商用车等。同时,品牌应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例如在性价比、智能化体验、绿色环保等方面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和配套,泸州可以依托自己的品牌逐步做大做强,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进驻,形成更完善的产业集群。

长期阶段:国际化拓展与品牌全球化战略
在品牌逐步站稳国内市场之后,泸州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这些地区对新能源汽车需求逐年增长,泸州的自主品牌可以凭借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以高性价比、环保科技为亮点,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同时,泸州可以通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或与国际企业合作,提升品牌的国际化形象和全球竞争力。

三、泸州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

构建全产业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泸州发展自主汽车品牌的关键在于构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包括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生产(电池、电机、电控等)、材料供应(轻量化材料、复合材料等)和智能驾驶技术等。通过整合本地和周边资源,泸州可以逐步形成自主创新的研发和制造能力,特别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应加大投入,以确保核心技术的自给自足。

完善配套设施,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
为推动自主品牌的落地,泸州应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园区应具备完备的研发、制造、测试、物流等基础设施,能够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入驻,并为自主品牌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产业园区应重点引入新能源汽车的上下游企业,形成零部件生产、整车组装、研发中心、供应链管理一体化的格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通过品牌化实现产业链的集聚效应
泸州自主品牌的发展,将极大促进区域内产业链的集聚效应。自主品牌的推出能够带动配套企业的集聚,提升区域内相关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泸州可以通过定向招商、政策支持等方式,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零部件、电子设备、智能网联技术企业进驻,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集群,提升泸州在川渝地区的产业链话语权。

四、政策支持与实施建议

设立自主品牌专项扶持政策
应设立针对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的专项政策,涵盖资金支持、土地供应、税收优惠等,鼓励本地企业参与自主品牌的研发与生产。同时,针对初创品牌应提供市场准入、融资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
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泸州在打造自主品牌的过程中,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特别是在电池技术、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领域。政府应积极推动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建立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同时,泸州应通过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自主品牌的长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构建区域协作机制,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泸州自主品牌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协作。应与重庆及川渝地区其他城市加强产业链的合作,特别是在技术共享、供应链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深度协作。同时,泸州可以通过加入川渝地区的汽车产业联盟,利用区域内的资源与市场,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渗透力和知名度。

五、泸州自主品牌与国际化路径的契合

提升国际竞争力,参与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
在全球化背景下,泸州的自主品牌应通过参与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逐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泸州可以依托重庆的产业基础,联合国际领先企业和研究机构,逐步提升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通过参与国际市场,可以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品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能。

通过品牌走向世界,实现全球市场布局
泸州的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后,应制定明确的全球市场布局战略,特别是针对新兴市场进行精准定位。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泸州自主品牌可以通过出口、合资合作或海外建厂等形式,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为泸州的汽车产业打开更广阔的全球市场空间。

结语

打造自主汽车品牌,是泸州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实现产业升级、品牌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通过向东靠近重庆,抓住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机遇,泸州不仅可以成为重要的产业配套基地,还能通过自主品牌的建设与发展,提升泸州在区域和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走向国际市场。希望此建议书能够为泸州市未来的发展战略提供有力参考,助力泸州迈向更高水平的产业化和国际化阶段。

问政跟踪
  • 1 2024-09-14
    14:39:48
    用户21153 已问政
  • 2 2024-09-19
    21:01:42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已转交
  • 3 2024-09-25
    12:59:34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已受理
  • 4 2024-09-25
    19:30:01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已回复
  • 5 2024-09-26
    00:31:41
    用户21153 已评价
问政回复
  • 回复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 回复时间:2024-09-25 19:30:01

尊敬的网友:

       您好!感谢您对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心!您的建议我们已经认真仔细阅研了,现就有关情况回复您。

       泸州市装备制造产业历史悠久、基础扎实,三线建设时期,泸州是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经多年发展,泸州装备制造业基本形成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机器人)等及现代制造服务业的“5+1”产业结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先后印发了《泸州市六大工业产业提质倍增计划》《泸州市装备制造产业生态链推进工作方案》《泸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近期,在相关市领导的指示安排下,我局会同装备制造产业相关部门前往成都、德阳、重庆、江苏常州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形成了《泸州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对机器人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关于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

       由于国家政策严控整车项目准入,各地无法新增整车企业。在此背景下,我们立足现有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势,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位优势,按照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并重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多途径拓展传统汽车零部件市场、积极拓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全力做好成都、重庆、宜宾相关整车及电池企业的零部件配套工作。

       二、关于机器人产业发展

       由于泸州市机器人产业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加之受到人才、资金、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落地项目的规模不大、产品单一,缺乏大规模发展机器人关键领域的积淀。在此背景下,我们立足泸州实际,以酒业、医疗优势产业为基础,积极发展酿造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适合自身特色的机器人产业,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再次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祝您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9月25日